中國最近通過一項新的“對外關系法”,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及強權政治”,將北京的外交政策目標及對西方制裁和遏制企圖的應對法典化。隨著地緣政治轉變,北京的外交政策制定明顯集中化,以應對美國遏制所引發(fā)的不安全和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中國努力鞏固法律體系,促進法治更有力地進入社會。中國認為這個問題是國家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部新法的關鍵之一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與美國主導的單極化形成對比。這種愿景意味著各國平等相處,共同合作,而不是一些國家(如西方)對其他國家擁有過度的權力。
該法明確中國推動踐行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的對外工作布局,并強調了中國長期以來呼吁的其他關鍵點,包括尊重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等。
不出所料,該法獲得西方媒體最多關注的領域,是呼吁針對違反國際法、濫用制裁或加征關稅的那些國家采取反制措施。這也是被(西方)歪曲最多的方面,美國及其盟友將中國反擊敵對行為的措施說成是“經濟脅迫”,編造針對中國的話術,全然罔顧是他們自己打擊別國的現實。
事實上,這部對外關系法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國采取反制措施根本不是進攻性或“脅迫性”的,而是防御性的。正如(詹姆斯頓基金會的)《中國簡報》所指出的:“(所謂的)‘中國風險’并非來自中國——而是取決于美歐立法者可能采取的行動。關于中國制裁方面的責任應該打回到華盛頓、布魯塞爾、倫敦等地,它并非北京制造的?!?/p>
中國努力加強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應對美國的地緣政治斗爭。面對(西方)遏制的挑戰(zhàn),中國力圖為自己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法律集中并統(tǒng)一了外交決策權,為反制西方的制裁企圖設定明確界限。盡管西方媒體將其歪曲為“經濟脅迫”,但仔細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處境、意圖和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