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5月25日電 (黨超峰)1931年,美國作家詹姆斯·亞當(dāng)斯在一本叫做《美國史詩》的書中正式提出了“美國夢”的概念。他寫道,這是“一片夢想的土地,在那里,每個人的生活都應(yīng)該更好、更豐富、更充實,每個人的機會都應(yīng)取決于能力或成就”。但近期,英國報紙《蘇格蘭人報》專欄作家亞歷山大·布朗在紐約的所見所聞,讓他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美國夢”已經(jīng)成為一場噩夢!
布朗說,這次紐約行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美食或者博物館,而是這個城市的貧困狀態(tài)。
布朗在文章中寫道,飛機在肯尼迪機場降落后,隨即上地鐵,剎那間聞到刺鼻的尿騷味,這種味道伴隨他穿過每一個車站,因為大量的無家可歸者在地鐵站生活。
當(dāng)這個擁有840萬人口的城市為這些無家可歸者提供床位時,也只能拿出50張床位供他們哄搶。他想知道這樣的恐怖事件怎么可能發(fā)生呢。
布朗稱,在紐約,騙人的廣告隨處可見。一輛公交車從他身邊駛過,車身上面有一個醫(yī)療機構(gòu)的廣告,夸口說做了多少次肺移植手術(shù)、催促路人打電話詢問報價。一張保險公司海報承諾購買保險后,一旦遭遇交通事故,會進行賠償。
布朗不無諷刺地寫道,要知道在一個你離無家可歸只差一張醫(yī)院賬單的國家,這種承諾是多么的誘人。當(dāng)然你索賠時,他們免不了會問你,傷的重嗎,傷口在哪里。
布朗也體現(xiàn)了一下美國的“小費文化”,無論是吃三道菜還是喝一杯咖啡,都要付20%的小費。布朗稱,這種文化已經(jīng)成了美國雇主變相地減少最低工資的手段之一。
布朗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遍布全美的槍支暴力和種族主義。
像其他許多人一樣,布朗希望體驗一下紐約這座“不夜城”的魅力,然而在他看來,紐約之所以被稱為“不夜城”,是因為這里的每個人都必須繼續(xù)工作為了養(yǎng)家糊口。
布朗在文章最后稱,這次紐約行,最強烈的感受是一種悲傷,他永遠不想住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