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石村每個角門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對聯(lián)。組圖/記者伍婷婷
浪石村古民居上的雕塑。
浪石村坐落于武岡市東北面,與武岡城成掎角之勢,一古城一古村,互相呼應(yīng),相得益彰。
浪石村是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2012年10月,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命名浪石村為中國古楹聯(lián)第一村。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湖南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和湖南省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名單,浪石村名列其中。
文/黃三暢
湘西南獨具特色的大型民宅建筑
擔(dān)水不忘挖井人,浪石村有這樣的古民居群,應(yīng)該追憶拓荒浪石的王氏先祖。
有個叫王祖清的,生于元末,明初時在武岡岷藩王府為官,明洪武四年(1371)武岡農(nóng)民起義時,隨武岡岷藩王外逃,爾后隱居于龍口井頭山(今邵陽縣境內(nèi))。到了明永樂七年(1409),王祖清的長孫王政海遷居到武岡州城東面百余里的李家壩。看到這里有一片還算寬闊的田疇,又有一條小江,就決定在這里定居。他見田疇四圍山巒起伏有如波浪,山上又多臥石,而自己一家也不應(yīng)該再漂泊了,應(yīng)像浪中的石頭一樣沉穩(wěn)下來,于是改李家壩為浪石。從此以后,王家子子孫孫在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傳。
耕讀傳家,這是王祖清的遺訓(xùn),亦是王政海的遺訓(xùn),浪石王氏的后代誰也沒有遺忘。既耕且讀,王家的后代子孫就不能不出能人,因而在朝中為官者甚多,成為雄稱一方的大財主亦多,于是廣購田產(chǎn),興辦家業(yè)。清末至民國初年,大地主就出了48戶,幾十里幾百里外都有他們的田莊,而大本營浪石村的房屋也越建越多。從明末至民國初期,歷經(jīng)數(shù)代,相繼興建了大院子、上房頭、二房頭、劉家坳四大塊,其他配套設(shè)施也陸續(xù)修建。
浪石這一古民居群,是湘西南獨具特色的大型民宅建筑。它比較完整地保留著明永樂七年(1409)至民國二年(1913)間的建筑特色,計有房屋88座,占地面積2498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0880平方米。仍保存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積6930平方米。規(guī)劃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居中,廁所、畜圈、雜屋等則擇四周邊隅配置,既方便又衛(wèi)生。
靠東邊平緩山坡上的大院子,主要保留著明末至清嘉慶年間的民居46座,多處墻上砌進銘文磚,“清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作磚”、“乾隆十四年己巳歲作磚瓦”、“嘉慶三十五年造”,先人們有意無意地用“文字”書寫了歷史。這些房屋均坐東朝西,東西長114米,南北寬126米,占地面積14364平方米。
上房頭、二房頭連為一大塊,背倚后龍山,地勢稍陡。主要保留著清道光年間至民國初期的民居39座,東西寬62米,南北長160米,占地面積9920平方米。以四合院天井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展。依坡疊級而筑,后屋高于前屋;布局規(guī)范、嚴謹,中軸對稱。計橫向12排,縱向五六進,每排以封火山墻相夾的青石板小巷相隔。小巷窄的不足1米,寬的也只有1.5米,彰顯著中國農(nóng)民節(jié)儉質(zhì)樸的本色;每進均有兩個門角牌樓的通廊相連,亦彰顯著中國農(nóng)村鄰里親密的傳統(tǒng)。走在這樣的小巷里,晴不暴日,雨不濕鞋,冬暖夏涼。徜徉其間,恍如穿行于歷史的隧道。
靠房屋之間的差高采光
建筑的精髓是科學(xué),浪石民居群的科學(xué)性,從屋內(nèi)的采光就可以看出幾分。上房頭和二房頭這么多的房屋,僅二房頭正中一處憑依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余均靠房屋之間的差高采光,前屋后檐和后屋前檐的差高是5至8分米,正適合采光。還有屋與屋之間明溝暗涵互相連通,排水暢通。
住房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排三間的平房。后墻和左、右兩側(cè)的封火墻均是青磚墻,青磚規(guī)格為“三六九”(厚三寸、寬六寸、長九寸),這種規(guī)格的磚在當(dāng)?shù)厥亲畲蟮?;前邊的墻為木壁。平房中間兩排是木柱夾木壁,每排柱子是五棵,最中間一棵叫正柱,正柱高一般是一丈八尺八寸,俗稱“一丈八零八”,也有“一丈六零八”和“二丈八零八”的,都是吉利的尺寸。所謂三間,是面闊三間,每間的進深是兩間。中間為堂屋,堂屋正中偏后隔斷設(shè)神龕,神龕隔墻后面為臥房。左右兩間,前為茶間,后為臥房。說是平房,也有樓板,樓板可以隔擋瓦風(fēng);樓上一般不住人,只放雜物或稻麥之類的糧食。每座屋一般住兩戶人,如兄弟分爨后就各住一頭。不大肆建房,也體現(xiàn)著節(jié)儉風(fēng)格。
堂屋的大門是高門檻,3至5分米不等,這體現(xiàn)著一種尊嚴。大門是兩扇,每扇分兩部分,上一部分其實是窗,叫門窗,窗內(nèi)鑲著窗欞,窗欞間飾著花卉蟲鳥;下一部分先是一個長方形的框子,框子內(nèi)是雕刻,再下面就是木板。大門的兩邊分別還各有兩扇門,式樣與中間的一樣,只是平素不開,須辦紅白喜事才開。一共是六扇門,也就有六個長方形的框,框內(nèi)的雕刻,內(nèi)容或是飛禽走畜,或是奇花異草,或是一個連環(huán)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中的,如《桃園結(jié)義》《龍鳳呈祥》《李逵負荊》《轅門斬子》。這些雕刻工藝極為精湛,有的既浮雕又鏤空,立體感當(dāng)然強。
堂屋前面是走廊,一般寬1.5米;兩邊的房門門檻的外面,安著半月形的青石板,這叫踏石,高出地面一點,便于跨門檻,如果鞋底有泥巴,也可在踏石邊沿蹭掉。堂屋的門檻前面則是長方形的踏石板。有些人家,兩邊房門前邊靠近走廊近邊沿的地方,還安了臉盆大小的銅錢形的漏水孔,洗臉、洗澡水可以從這里倒下去,下面自有涵道通前面的陽溝。走廊上面,連著兩棵柱子的橫板叫引龍,三四厘米寬,上面也有浮雕。浪石人似乎不愿看到石板木板上有空白,總要見縫插針飾上浮雕。
屋子左右兩側(cè)都砌了封火山墻,一家失火,不會四鄰遭殃,有封火墻像盾牌一樣把火患封堵。這些山墻,有的為弧形,有的為雙頭或三頭的馬頭式,都翹著角,似龍、似鳳,莊肅而又浪漫。要說明的是,封火墻的形式,可不是隨意的,是以戶主的地位來決定的。
門當(dāng)?shù)臉邮胶突ㄐ腕w現(xiàn)房主人地位
最能體現(xiàn)浪石古民居文化特色的,還是角門牌樓。角門牌樓每座屋有左右兩座。
從巷道上看,角門牌樓呈長拱形,寬0.8至1.1米,高3.3至3.6米。從上至下的情況一般是這樣的:最上面是一段拱弧飛檐,拱弧下面橫一塊厚門枋——或木枋或石枋;拱弧和門枋之間封上磚,叫門額,門額上刷著桐油糯米石灰漿,再塑上花卉圖案。橫枋如果是木枋,木枋上則突著兩個雕花的門當(dāng)。門當(dāng)有講究,房主人的地位不同,門當(dāng)?shù)臉邮胶突ㄐ鸵膊煌?。所謂“門當(dāng)戶對”,這就是出處。
門枋下面,兩頭各安放一塊石門襯。石門襯的外端是長方體,內(nèi)端是雕刻好的龍頭,龍頭分公母,左男右女,女的口里含珠,男的則沒有;兩個龍頭相對相迎。兩個門襯下面就分別是一塊厚大的石門框了,安在石門墩上,高2至3分米,上部頂在石門襯的長方體部分,下部座在石門墩上,中間橫著方形的石門檻。石門檻一般高3厘米,正面多刻雙龍護宅圖。因為有門襯,門洞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就飾上了龍頭,門洞就不是僵硬的長方形。
石門墩可大有講究,它是突出來的,突出部分一般是邊長3分米的正方形。每個石礅至少浮雕兩面(正面和內(nèi)側(cè)的豎壁),或仙鶴、或靈羊、或金魚、或牡丹,又以一種近似麒麟的“避邪畜”居多。石門墩夏秋是可以坐在上面乘涼的。
最有話可說的還是石門框,皆由整方青石砌成,靠巷道的一面均陰刻對聯(lián),周邊飾著花卉圖案。整個民居群共計50余幅,聯(lián)聯(lián)有意味,楷書、隸書、行書,風(fēng)格各異。據(jù)專家考證,有些楹聯(lián)的手跡還是清代道州何紹基的。
請看下面是一些楹聯(lián):齊家治國平天下 盡孝竭忠處世間
往來若乾坤旋地 出入如日月經(jīng)天
碧水環(huán)門龍起舞 丹山繞石鳳飛鳴
三珠玉樹門前繞 五子經(jīng)書室內(nèi)香
放眼相關(guān)天下事 入門且喜一家春
山林憂樂先天下 衡泌棲遲味道根
浪靜水清行龍臥 石奇風(fēng)香藏虎踞
來源:瀟湘晨報
編輯:李麗
(黃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