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行進在山路上(1971年12月) 圖片由王勉之提供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勉之,在接受中國西藏網(wǎng)記者采訪過程中,講到張國華將軍的女兒張小康寫過的一本書《雪域長歌》,他為這本書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老照片,在一起合作的8年里,他們把當年進藏的十八軍中普通戰(zhàn)士的故事呈現(xiàn)給讀者。他說,“在和平解放西藏、支援西藏這樣一個史詩中,那些普通的戰(zhàn)士做過太多偉大的事,即使他們離開了西藏,他們的精神依然還在,他們證明了一個偉大的真理,記錄了一段了不起的歷史。”
圖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女文工隊員也很喜愛射擊 圖片由王勉之提供
這位從1962年參軍到西藏軍區(qū)文工團,一輩子工作生活與西藏息息相關(guān)的“老西藏”,在追憶戰(zhàn)友時哽咽了,紅著眼眶,掉落眼淚。“這里邊(指《雪域長歌》)曾經(jīng)寫到了一個老同志,是我的戰(zhàn)友——原來文工團一個戰(zhàn)友。他背著背包,邊修路邊進藏,路上走了4年。這樣一個老同志!就是這樣一個老同志,在西藏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后來由于身體不太好,回到了北京,卻只是做了一個普通的工人。他是‘文化大革命’中間轉(zhuǎn)業(yè)回來的,后來被北京市的總工會借調(diào)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工作。”語句變得斷斷續(xù)續(xù),王老師反反復(fù)復(fù)想描述的更明白,說出口的卻還是這句“就是這樣一個老同志”,飽含著沉重的傷感。
圖片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第三文化工作隊向乃堆拉的山口前進,王勉之是旗手。 圖片由王勉之提供
“就是這樣一個進藏多年的老同志,他工資很低,退休了以后,直到2012年,我得知他的退休金只有2000多塊錢。在我們聊天中間就問過他,也曾經(jīng)為他打抱不平。我說,‘你在西藏背著背包修著路進藏的,到現(xiàn)在退休了這么低的退休金,難道沒想過去反映這些事情?’他連房子都沒有啊,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啊!我真的為他打抱不平,結(jié)果他淡淡回我一句‘我無怨無悔’。當時我觸動非常大,心里說不清楚更多的是感動、酸楚還是更為他的情操驕傲。2013年他的工資調(diào)整到了4000元,但是2013年1月19日他就去世了。就像這樣一個老頭,直到最后他一天福都沒享受到。我相信他心里一直有十八軍的精神。是這種老西藏精神在支撐著他, 這是他心里的一種信念,真的是窮其一生依然無怨無悔。”
哽咽著講完這段話,穩(wěn)定一下情緒,王老接著說到,“這種情況在老西藏中間不是個別的。第一批跳《洗衣歌》的一個舞蹈演員,她跳《洗衣歌》的時候是姑娘,從洗衣姑娘跳到洗衣媽媽,又跳到洗衣奶奶。一直跳到70多歲,最后還是工人身份退休的,工資待遇還不如我剛才說的老戰(zhàn)友,可是始終沒有主動向黨和國家提過要求。這些老西藏,說實話付出的太多了,所以《雪域長歌》這本書的意義就在這——它把平凡人的故事展現(xiàn)給大家,讓大家在平凡人中間汲取營養(yǎng)、汲取力量,來鼓舞今天的士氣。我非常歡迎年輕一代看看這些書,尤其是現(xiàn)在還在西藏部隊里面工作的,現(xiàn)在要進去援藏的年輕的西藏工作者看看這本書,從老西藏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圖片為西藏文工團老照片:十八軍到達拉薩。文工團、軍樂隊參加入城式,行進在八廓街。圖片由王勉之提供
再回西藏,王勉之跟部隊交流的時候曾說過,“我很感動,雖然你們都是十八九的年紀,也許很多人在十八九歲時還沒有走出校園,還在依賴著父母師長,但是你們在喘著粗氣、紫著嘴唇、翹著手指甲,克服著高原的種種困難在保衛(wèi)邊疆。我相信你們,因為我在你們身上看到了老西藏精神仍然在傳承和發(fā)揚。”
謹以此文,獻禮八一建軍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