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1981年的北京建國門內(nèi)大街;下圖為25年后的北京二環(huán)建國門內(nèi)大街。(吉爾伯特·范·德克霍夫拍攝)
上世紀(jì)80年代末,我來到北京開始新的職業(yè)生涯:為一家比利時公司開設(shè)駐京辦公室。當(dāng)時,朋友們強烈建議我不要來北京,他們說這座城市不太友好。但我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我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發(fā)生了改變。
那個年代的中國像是另一個星球。上世紀(jì)80年代初期,外國人在北京過著一種“玻璃魚缸式的生活”——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們在做什么,但是我們卻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那時,北京還沒有國際飯店,預(yù)定酒店房間必須經(jīng)由一個地方政府機構(gòu)。我很幸運地被“分配”到了北京飯店,房間里沒有冰箱,本地人未經(jīng)許可禁止進(jìn)入酒店。
這座城市里沒有公寓、沒有寫字樓、沒有現(xiàn)代化的商店、沒有酒吧、沒有豪華餐廳、沒有娛樂設(shè)施。晚上8點過后,城市陷入一片沉寂。我們外國人的生活基本被限制在酒店之內(nèi),坐在北京飯店大堂的迷你吧里喝啤酒聊天是我們?yōu)閿?shù)不多的娛樂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就是每周五晚前往外國駐華使館聚會。
可是,如何去使館又成了問題。那個年代,北京街頭的出租車并不是招手即來,只能電話召車或者在酒店門口乘車。
那時的北京是一座扁平的城市,除了北京飯店東翼之外,市內(nèi)再沒有其他高層建筑。北京城內(nèi)也沒有什么東西好買,友誼商店是唯一值得逛逛的地方,外國人在那里可以買到自行車、面包、黃油、雪茄和酒。不過,我們只能用外匯券購物。
如果說這座城市的建筑發(fā)生了巨變,于我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改變還是發(fā)生在北京人民的身上。上世紀(jì)80年代初期,北京老百姓的著裝非常單調(diào),不是綠色就是藍(lán)色,女士既沒有漂亮的衣服,也不化妝、不佩戴珠寶首飾。但是北京很快發(fā)生了一場“穿衣革命”,王府井一家商店開始售賣紅色的夾克衫,從無人問津到趨之若鶩,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
1982年,北京首家國際飯店——建國飯店——開業(yè)。這是一場革命,建國飯店里有真正的酒吧、咖啡店和法式餐廳。后來,北京又開了喜來登長城飯店和麗都大酒店,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那時,我給比利時公司總部打電話需要提前預(yù)約,我們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國際直撥長途電話,什么都沒有。相較之下,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多么幸運,他們擁有微信、可以在地鐵里上網(wǎng),還能去酒吧消遣、去各色餐廳享受美食……如今在北京,我們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我剛到北京時有人告訴我這里永遠(yuǎn)不會有超級市場,“因為這與中國文化相?!薄,F(xiàn)在,中國人卻成了巴黎、倫敦和其他地方的奢侈品商店里最大的客戶。
還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在短短40年里發(fā)生如此巨大的改變呢?
(本文作者吉爾伯特·范·德克霍夫來自比利時,現(xiàn)已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quán),定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