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码无遮挡十八禁网站,亚洲国产成人自精在线,少妇无码视频专区网站,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调教网

見證歷程

2016-05-25 16:35:02
見證歷程

出差前,接到網站一同事電話:“曉蓉,報社30年社慶,你能給內刊《慧眼》寫一篇文章嗎?《慧眼》你熟悉嗎?”

我瞧了瞧案頭珍藏的《慧眼》創(chuàng)刊號,浮想起2005年,我滿懷欣喜給當時的總編室主任周立遞交《慧眼》各個欄目策劃草案的情景,不禁一笑。

與《中國日報》同齡的我,從一個走出校門憧憬未來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經歷媒體多種角色轉換,并初步擁有媒介整合營銷傳播理念的新聞從業(yè)者,我深深感謝中國日報這個國際化平臺給我的磨礪與際遇。

外事辦、公關資訊部、北京周末、特稿部、美國版、網站——8年間,我換了7個部門,從外聯到公關、從采編到管理,如今,借調到網站,每當我從紫光大廈走向報社,最尷尬的就是領導同事們的詢問:“你現在到底在哪?”

這話總讓我覺得自己有點“不安分”,為此也曾默默傷心。部門換得那么勤,也難怪大家對我越來越陌生。而自己,更是越來越不好意思走進那美麗的陽光大廳。每當我失落的時候,唯一能夠鼓舞我的就是一位師長的話,“一個真正的傳媒人,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而煉就這雙慧眼,需要有豐富的閱歷和知識?!?/p>

三十而立,我很慶幸,在我30歲前,《中國日報》允許我一次次挑戰(zhàn)和嘗試,不斷探知自我內心真正的需求。

外聯:“外事無小事”

2004年,我被報社人力部門從一批入社記者中選去外事辦從事外聯工作,剛入部門報到,主任便教導我要遵守一系列外事服務基本規(guī)范。從總編輯出訪各國駐華使領館的行程,到社領導接見各外賓使團的座次,從報社各外專生日禮物的偏好,到各外媒對我方一些報道的詢問,從陪報社各部門的中英文介紹,到陪同外賓參觀時的突發(fā)事件,我都需要仔細及時地請示匯報,安排協(xié)調。這些工作,讓我比一般記者更深刻地理解報社的各級架構。

一個23歲不諳世事的姑娘,便在磕磕碰碰中逐漸培養(yǎng)起的大局觀和待人接物。這些,都在我后來與國內外政府和媒體組織機構洽談合作時受益匪淺。

為了讓20多個外專感受到報社的無微不至的溫暖,2005年春節(jié),我“上竄下跳”,聯動了廣告、發(fā)行、采編、后勤等多個部門,策劃了一場200多人參加的中國日報圣誕Party, 好多員工的家屬也被邀請去才藝表演,加上精心拉來的各部門贊助小禮品,參加活動的中外同事們開心不已。現在,每當收到當年那些外專的問候的Email, 想起那時親手將廣告部協(xié)助設計的Party 招貼海報在樓宇電梯墻貼得平平整整,感慨萬千。

公關:“細節(jié)決定成敗”

2005年6月,我被調到報社新成立的公關資訊部。當時,我們接過了在香港版的CEO圓桌論壇,轉戰(zhàn)北京、上海、寧波等城市,以企業(yè)社會責任、環(huán)保、能源、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等眾多國外500強企業(yè)關心的話題,開展了近30屆的論壇。從實際調研策劃、組織落實、總結反饋等環(huán)節(jié)中,我開始了解到公關最基礎的一項工作,即會務實施和團隊合作。永遠忘不了團隊在上海會前三天三夜不睡覺的緊張籌備,永遠忘不了提前半個月只身前往寧波落實各項接待部署保證會務順暢,永遠忘不了每次會議結束后金發(fā)碧眼的CEO對我們的贊賞和鼓勵。這個時期,我自學了很多公關和項目管理的知識,懂得了品牌對一個企業(yè)的意義。我們開啟了每天挑選翻譯《中國日報》重要新聞,輸送給央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其他媒體的品牌推廣方案。

我們更深知企業(yè)內部公關更為重要的道理?!痘垩邸樊敃r應運而生,我負責人物欄目,采寫了一大批報社普通但有有著傳奇經歷的人。這讓我深入地懂得了中國日報人——一群有著新聞職業(yè)操守和理想的國際傳播人才。

細微之處見精神。細心、專業(yè)——是我在后來工作中一直要求自己的標準。

采編:“一枝一葉總關情”

2006年,我已算得上接觸了兩年的跨文化交流。作為一個英語專業(yè)畢業(yè),渴望用英語準確表達,傳播中國文化的新聞從業(yè)者,我申請回歸采編部門“鍛煉筆頭”。當時的特稿部老師和外專手把手教我遣詞造句。

在《北京周末》采寫文化新聞,我發(fā)現了自己喜歡的領域,民族民間文化,也就是2003年以后被稱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蔽胰绨l(fā)現金礦一般,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對一個個傳承人和傳承技藝的采訪之中,并于2006年工作之余,去文化部直屬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職攻讀研究生,主修藝術學“非遺”方向。感謝特稿部的領導和同事,給予我學習期間的莫大支持和指導,使我在讀研期間,還能理論聯系實踐,順利完成采訪和學習任務。

2007年8月,我幸運地被報社公派,去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習。訪問期間,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本英文書籍——《北京絕活》。在總編輯肯定,報社前輩的后方支持下、這本小書具有一定品質,后來,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得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的贊許和簽名。

2008年回國后,我趕上了中國日報大力拓展海外業(yè)務的浪潮,被選調的剛剛成立的《美國版》,開始接觸經濟類、社會類的新聞采寫。我的一些調查性采訪獲得社內的好新聞獎。這都培養(yǎng)了我對文化現象的綜合思維和解讀能力,啟發(fā)了我對文化產業(yè)的關注方法。

2009年,我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畢業(yè),成為國內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的研究生,也拿到了報社采編的中級職稱。

管理:“迎接全媒體時代”

在從事文化傳播過程中,網站的新媒體和多媒體是對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文化的表達需要豐富和多元,視頻、音頻的記錄有時候會比文字更進一步。而多媒體手段合成的文化產品,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2009年,我有幸被借調到網站,負責中國日報網和文化部合作的“中國文化網”項目,學會帶領團隊,以網絡信息技術,搭建中外文化資源的交流平臺,并為報社創(chuàng)造經濟收益。對網絡技術一無所知的我,在網站同仁的幫助下,快速成長。項目PPT策劃、網絡模板設計、技術后臺編碼,多媒體視頻剪輯,視頻訪談,流量統(tǒng)計,頁面優(yōu)化、網絡推廣等等都逐漸成為我日常工作語言。文化項目調研、策劃、洽談、執(zhí)行、總結,我在忙忙碌碌中,享受一次次文化創(chuàng)意帶給我和團隊的快樂與充實。

看起來,8個年頭,7個部門,很多同事或許會笑話我,“這丫頭真能折騰!”可回頭細想,其實每個崗位的“被選擇”和“主動請纓”,恰好和中國日報社順應國際傳播趨勢和跨越式發(fā)展軌跡緊密關聯:2004年,入世剛3年,許多跨國企業(y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的政策和環(huán)境還存在一些疑慮,適時推出“中國日報總裁圓桌論壇”,搭建交流平臺,幫助跨國企業(yè)熟悉國內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百年夢圓,中國向世界展示其改革30年后取得的巨大變化,為了更好地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發(fā)展和變化,中國日報及時推出《美國版》,之后陸續(xù)推出《歐洲版》、《亞洲版》,我從特稿部抽調到《美國版》。2009年,伴隨微博、移動互聯網、手機電視的發(fā)端,第二輪互聯網新技術浪潮之際,我來到了網站,開始多媒體傳播的實踐與學習。2010年,大力發(fā)展國家軟實力,將文化作為支柱產業(yè)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我也幸運地參與到網站文化頻道和中國文化網的構建和運營中,而且更為堅定地去做一個中國文化國際化傳播的記錄者和推動者。

有位哲學家說過,唯有不斷試錯才能理解成功,經歷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

美好的青春歲月,我覺得沒有虛度。中國日報見證了我的勤奮與拼搏。

被遺忘的日子,我仍舊感恩。我見證了中國日報的大踏步向全媒體集團進軍的光輝歷程。

陳曉蓉

標簽:
<nav id="kkkkk"><sup id="kkkkk"></sup></nav>
<nav id="kkkkk"></nav>
<sup id="kkkkk"></sup>
  • <noscript id="kkkkk"><dd id="kkkkk"></dd></noscript>
    <noscript id="kkkkk"><dd id="kkkkk"></dd></noscript>
  • <small id="kkkkk"></small>
    <sup id="kkkkk"></sup>
    <sup id="kkkkk"></sup><sup id="kkkkk"><code id="kkkkk"></code></sup>